
镜里千秋——中国古代铜镜文化

中国国家博物馆
展期: 2010/01/01 至 2099/12/31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东长安街16号 天安门广场东侧
时间:9:00-17:00,16:00停止入馆,16:30观众退场,周六延长至21:00闭馆。周一全天闭馆(含国家法定节假日)
门票:免费
主办方:中国国家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从馆藏数以千计馆藏铜镜及相关文物中精选而出260余件(套)展品,完整地串联起中国古代铜镜的发展脉络,系统展示铜镜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科技价值和文化价值,充分展示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价值取向以及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深刻揭示中华文化的广泛影响力。
展览共分为7个单元:
01 鉴于止水——早期的日常正容
从早期智人阶段到现代人出现,人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进入到新石器时代,各文化类型几乎都有不同质地的装饰品。当时的人们常常通过自然界平静的水面或容器内静止的水面,也可能借助早期金属器光洁的表面映象,来满足不断增长的照面装扮的生活需求。
战国·青铜鉴
02 清质昭明——铜镜的历史
中国古代铜镜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的齐家文化,经过商周到明清时期的漫长发展,在造型和纹饰等方面呈现出不同的时代特征。
战国·武士斗兽纹铜镜
西汉·“中国大宁”瑞兽博局纹鎏金铜镜
03 湅治铜华——铜镜的制作与流通
中国的金属铸造工艺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先民们很早就掌握了铜镜铸造和加工技术的基本流程,并在不同时期制作出使用特殊技术和材料的特种工艺镜。铜镜最初由官方机构监督铸造,而民间手工作坊的陆续出现,则推动了铜镜作为一般商品在市场的广泛流通。铸镜中心和类似商标的镜铭的出现显示了铜镜流通的市场化程度。
唐代·高士宴乐纹嵌螺钿镜
金代“承安二年”吴牛喘月故事铜镜
04 清光宜远——铜镜与中外文化交流
铜镜的对外交流可上溯到战国时期。除少量铜镜作为商品传播外,更多的铜镜可能通过馈赠、随身携带等途径流通到中亚、东亚、东南亚等地。铜镜的制作技术也传播过去,促进了当地铜镜的制作生产,具有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铜镜图案和形制被模仿和改造。
三国·变形四叶佛像对凤纹铜镜
唐代·瑞兽孔雀葡萄纹镜
05 玉台影见——铜镜的功用
铜镜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作为照面用具,与其有关的奁盒、妆具等各类用品随处可见。墓葬中也常见作为日用随葬品或被赋予宗教含义的铜镜,道家认为可以照物的铜镜或许有特殊的法力。不同时期吉祥镜铭折射出当时民众的美好愿望与寄托。
清代·《磨镜图》局部
06 刻镂文章——铜镜的艺术
在数千年的演变发展历史中,中国古代铜镜镜背装饰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时代艺术特征。这不仅与铜镜的材质、尺寸、技术等因素有密切关系,也是各个时代文化风尚的真实反映,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古代铜镜艺术。
唐代·“大吉”嫦娥月宫纹葵式铜镜(局部)
07 莹质良工——照面用具的新发展
约在明末清初,玻璃镜传入中国。与铜镜相比,玻璃镜具有制作方便、鉴物清晰、体量轻便等优势。玻璃镜的装饰多借鉴铜镜,而体量较大的玻璃镜则丰富了当时的室内陈设,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清代·黄花梨镜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