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

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展期: 2025/07/12 至 2025/10/12

地址:上海市黄浦区花园港路200号(近苗江路)

时间:周二至周日:11:00-19:00(18: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8月1日-8月10日(8月4日闭馆)PSA美术馆奇妙夜19:30-21:30(20:30停止入馆)“贝律铭:人生如建筑”、“阿尔瓦罗·西扎的档案”(原生艺术、新文化制作人展览夜场期间暂不开放)

门票:收费;7月23日-8月10日暑期限量三展联票120元(原价180元)

2025年7月12日至10月12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与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Collection de l’Art Brut, Lausanne)共同策划、举办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 

52位艺术家,259件藏品国内规模最大的原生艺术展览

本次展览“无羁之境:洛桑原生艺术收藏与他方视界”汇集了52位艺术家的259件作品,在来自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藏品之外,还包括4位中国自学艺术家的作品,展览结合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1976年创建以来的重要文献、档案与影像,这是杜布菲的原生艺术收藏在国内的首次展示,也是国内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关于原生艺术及其发展历程的综合呈现。

什么是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这一概念由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于1945年提出,指的是游离于传统艺术世界之外自学而成的艺术家创作的作品。原生艺术的创作者多处于社会边缘,或离经叛道,或隔绝于世,往往对集体标准和价值观无动于衷。他们的创作自成体系,并不预设外部评判标准的存在,更像是为了自身栖居而构筑的精神家园。作品常采用非同寻常的材料和手法,每一个步骤都是对艺术的重新发明。

让·杜布菲正在旺斯的工作室创作“物质学”系列,1960年,明胶银盐摄影。照片由让·韦伯拍摄。© 杜布菲基金会,巴黎    

1971年,杜布菲将收藏的5000余件作品捐赠给瑞士洛桑市,形成了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的起点与核心。时至今日,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仍是杜布菲最初收藏的唯一继承者。通过持续不断的购藏、受赠以及对新的创作者的发掘,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日益拓展,如今已成为全球独树一帜致力于原生艺术保存与研究的公共机构。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外观。照片由卡罗琳·斯米尔利亚迪斯拍摄。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    

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内景。照片由戴尔芬· 布尔丁拍摄。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    

六大章节,多面主题为您全面揭秘原生艺术

原生艺术家们常常被边缘化,难以适应社会,一些人甚至自由受限,然而他们无疑是本次展览的核心。他们的肖像摄影将为展览拉开序幕,与展览结尾处的艺术家纪录片精选遥相呼应。人们得以通过这些记载近距离接触他们的创作过程,以及大部分原生艺术家不为人所知的生平。展品按主题分为数个章节,分别是“内向世界”、“人物形象”、“生灵万物”、“世间”、“分门别类的世界”和“无形之界”,探讨了原生艺术家与他们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些交错、多面的主题,无不唤起人们对自身所处世界和社会中的地位的沉思,对语言及沟通重要性的思考,也让观众不断在个体宇宙、颠倒梦想和日常现实之间来回穿梭。

阿道夫·沃尔夫利,《无题(布达佩斯时间轮)》,约1922年,纸上彩铅及铅笔,50.4×65.3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Arnaud Conne,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阿洛伊丝·科巴兹,《无题(万森讷城堡)》,1941-1951年,彩色铅笔绘于缝合在一起的两张纸上,69.5×175.22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Claudina Garcia,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卡洛·齐内利,《无题(黄色背景上的四个剪影)》,约1960年,纸上水粉,35×50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Caroline Smyrliadis,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朱迪思·斯科特,《无题》,2003年,羊毛线、织物、干草及纸板,34×45.5×37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参展艺术家既包括阿道夫·沃尔夫利(Adolf Wölfli)、阿洛伊丝· 科巴兹(Aloïse Corbaz)等最初启迪过让·杜布菲的创作者,也有户次公正(Kōmei Bekki)、达武德· 库查基(Davood Koochaki)、朱迪思· 斯科特(Judith Scott)等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自成立近五十年以来发掘的原生艺术家。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中国艺术家郭凤怡。2011至2012年,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曾举行她的大型回顾展,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亦收藏了这位艺术家的多件作品。她的作品在PSA与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这两家分别深耕当代艺术和原生艺术领域的机构——之间架起一座艺术桥梁。

奥斯瓦尔德·齐特纳﹐《25人》,1971年,纸上印度墨,21×14.8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Olivier Laffely,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安娜·泽曼科娃,《无题》,1970-1975年,纸上圆珠笔、彩铅、铅笔、色粉及水粉,62.5×45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Marie Humair,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库淑兰﹐《大姐姐、巧打扮》,1983年,剪纸拼贴,54×39厘米。私人收藏。    

达武德·库查基﹐《无题》,2016 年,纸上铅笔,100×70厘米。洛桑原生艺术收藏(瑞士)。© Claudina Garcia,数字化工作室-洛桑市  

特别展示区呈现原生艺术不可多见的珍贵档案

本次展览在中心区域设立了一个特别展示区域,以纪念“原生艺术” 这一概念的提出者让· 杜布菲。这里展出了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保存的档案文件,并以纪事年表的方式梳理“原生艺术” 概念的诞生与发展历程,展现它如何重新构建我们对艺术的理解与定义。

位于巴黎勒内·杜鲁因画廊地下一层的“原生艺术之家”,1948年。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   

 

让·杜布菲亲临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收藏馆,1976年2月。照片由让-雅克·莱瑟拍摄。瑞士洛桑原生艺术收藏馆馆藏。    

独家影像

还原精妙绝伦的原生艺术环境

展览还将通过两组幻灯片影像展现原生艺术环境——那些位于户外、花园或自然空间中的建筑或装置。它们地处别致,有着不同凡响、令人惊诧的构造、布局和结构,往往由创作者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改造而成。这些装置环境精巧绝伦,也格外容易受到时间的考验,在创作者去世后很容易遭到破坏和遗弃,其中一些原作已经不复存在,这也凸显了原生艺术创作的脆弱易损。

原生艺术家的与众不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新方式,激励我们更密切地关注周遭事物。正如让·杜布菲所言,“真正的艺术总是出现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方,出现在那些无人问津,也无人唤出其名的角落。艺术不喜欢被人认出,也不喜欢被人叫出它的名字。一旦如此,艺术就会逃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