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宫博物馆“清代宫廷戏曲展”

故宫博物院
展期: 2010/01/01 至 2099/12/31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珍宝馆内戏曲馆)
时间:8: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60 元
主办方:故宫博物院
满族定鼎中原后受汉文化的影响,宫中文化生活嬗变。关外“篝火观舞”、“饮酒摔跤”等粗犷的娱乐形式被更有观赏价值的戏曲所替代,并成为宫中娱乐和庆典活动的重要内容。宫廷戏曲为世人了解皇家的生活情景开启了一扇绝佳的窗口。本展览依据故宫现存的大量戏曲文物,从演戏机构、戏装砌末、剧本、戏台、帝后赏戏景观等方面加以展示,并遴选当年入宫名伶的唱片复原播放,以便观众能以从视觉和听觉上全面感受清代宫廷的戏曲活动。
【演戏机构与演员】
“南府”与“景山”书影
戏衣衬里墨印与墨书
清宫设立专门机构管理戏曲排练与演出等事务。清初承袭明宫教坊司旧制,康熙朝设“南府” 与“景山”,道光七年(1827年)南府改组为升平署,并一直沿袭至清末。清宫承应演戏的艺人,南府时代主要有“内学”与“外学”,内学指太监伶人,外学由来自江南等地的优秀民间艺人及从内务府三旗子弟中挑选的旗籍伶人组成;升平署时代则主要由太监艺人承差。光绪初年,慈禧太后为欣赏时兴的西皮、二黄诸腔戏,又以其寝居长春宫的近侍太监为主成立“普天同庆”本宫班。晚清时期,升平署还挑选大量的民间戏班与著名演员入宫承应。
【戏画】
《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
《平定台湾战图•清音阁演戏图》
《群英会》
宫廷戏曲画是描绘晚清宫廷戏曲演出场景的画作,绢本,工笔,设色。咸丰年间,徽班入宫演出,令人耳目一新。因而,内务府如意馆画士秉承皇帝的旨意作画,撷取精彩的戏剧场面定格下来,以备观赏。这些戏画均为工笔细描之作,将人物的脸谱服饰、言情神态及桌椅砌末等均细致真切地绘出,据此可对照出现藏的某些戏衣实物和具体的剧情片段。宫廷戏画真实地再现了当年演员绝佳的扮相,是宫廷戏曲活动丰富、具体的形象资料。
【剧目与剧本】
《鼎峙春秋》,昆腔,南府抄本,28册,清乾隆
《无底洞》提纲表,清
《游园惊梦》,昆腔,昇平署抄本,清昇平署时期
每逢年节和皇帝诞辰、大婚等喜庆之日,都要在宫中畅音阁和重华宫等处隆重演出戏剧。其剧目主要是乾隆年间宫廷词臣张照等奉敕编撰的御用承应戏和社会流行剧目,多以民俗祭祀、历史传说、文学作品、社会生活为题材。声腔和剧种方面,清初以昆弋腔为主,光绪末年以西皮二黄最盛,但昆弋腔仍有少量演出。宫廷演戏所用本子,可分为供皇帝御批和帝后欣赏戏剧时的安殿本,以及供南府或升平署排戏用的各种剧本,包括总本、库本、单头本、曲谱本、排场本、串头本、题纲等。
【公苑戏台】
漱芳斋“风雅存”戏台
西苑漪澜堂晴栏花韵戏台
长春宫戏台
戏曲活动的日渐兴盛使得戏台的营造也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宫中戏台形式多样,结构精巧,装饰奢华,已成为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台的功能划分更便于帝后赏戏,有建于室内以演宴戏、岔曲为主的小戏台;有与寝宫为邻,以承朔望、年节频繁演戏的中型戏台;还有结构特殊、非宫廷不备、专演群仙神道祝寿和连台本戏的三层大戏台。戏台已不仅限于禁宫,皇帝驻跸的苑囿行宫中所建戏台堪与宫中媲美。戏台的建造以乾隆时期最盛。
【行头砌末和乐器】
青地暗花绸富贵衣,清光绪。身长131.5cm,两袖通长205cm,下摆93cm
绿缎平金网纹二龙戏珠纹男靠,清光绪。身长110cm,两袖通长172cm,下甲长89cm,腰宽79cm。
藤杆缠蓝带红缨双面戟,清光绪。长83.5cm,宽15cm
紫檀木拍板,清,长26cm,宽6cm
月琴,清,长79cm,宽14cm
由于帝后的爱好与提倡,宫廷演戏空前兴盛,其排场规模也反映在戏剧的行头、砌末、乐器上。砌末为剧中各种道具的总称,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伴奏乐器有管弦乐器、打击乐器等。清宫演戏以乾隆、光绪两朝最盛,所存文物也以这两个时期为多。
【阅是楼】
皇帝宝座间
光绪皇帝看戏景观(西次间前沿炕)
慈禧皇太后看戏景观(东次间前沿炕)
阅是楼为帝后观戏之所。室内因礼仪而设宝座,楼上、下四壁悬挂屏联字画,几架陈设鼎尊炉瓶、史籍典册、古玉瓷器、珠宝文玩,实为逸乐佳处。帝后还多次在此设宴进膳。每逢宫中寿典则演戏数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