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主题展览

故宫博物院“珍宝馆”主题展览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

展期: 2010/01/01 至 2099/12/31

地址:北京市东城区景山前街4号(珍宝馆)

时间:8:00~17:00(周一闭馆)

门票:60+10 元

主办方: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清代宫廷珍宝大部分是出自紫禁城内掌管营造的机构——造办处奉旨制作的,还有一些则是逢年节庆典时地方官吏的朝贡品。这些珍宝大都选用金、银、玉、翠、珍珠及各种宝石等名贵材质,并征调各地著名匠师设计制造。这些作品竭尽巧思,不惜工本,一器之成往往经年累月,其工艺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在应用上,广泛涉及宫廷典章礼制、宗教祭祀、日用生活及休闲玩赏等各领域的活动,处处显示出皇权的至高无上与尊严,皇家的雍容华贵与典雅,具体细微地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宫廷风貌。

【凝固的仪轨—礼器文物】

“金瓯永固杯”, 高12.5cm,口径8cm

“金编钟”,架高350cm,宽340cm;钟高23.8cm,径16.1cm

“金云鹤纹水瓶”, 高28cm

封建社会,礼仪制度是关系到“别贵贱序尊卑”和国家兴衰的大事。《大清会典》中详细记载了历代沿用的吉、嘉、军、宾、凶等“五礼”,涉及祭祀、登基、颁诏、朝贺、册封、大婚、筵宴、大阅、巡狩、外交、丧葬等方方面面,规定繁多,程序各异,等级森严。

【信仰的依凭—佛教文物】

“金宗喀巴像”, 通高58cm,底径19×28cm

“白玉藏文碗”, 通高25.5cm,口径16cm

“金累丝嵌珠宝塔”, 通高70cm,底径38cm

清代皇室的宗教信仰有佛教、道教和萨满教等,但主要是藏传佛教中的喇嘛教。宗教是清政府笼络蒙、藏地区有力的政治工具。紫禁城内设有独立佛堂35处,其中的雨花阁、梵华楼、宝相楼等都供奉着大量的喇嘛教佛像、法器。这些宗教法器意蕴深厚,形制规整,兼以质地华贵,工艺考究,代表了当时佛教文物的最高水平。

【鬓边的奢华—帝后的饰品】

“金镶东珠耳环”,一对,长2.3cm

“白金镶钻石戒指”,径1.7cm,面长3.85cm

“祖母绿宝石”,高1.26cm,长1.9cm,宽1.4cm

衣冠服饰是中国封建社会等级差别的重要标识。清代以满族服饰为基础,同时借鉴汉族冠服的形式制定了冠服制度。如皇后着朝服时所戴冬朝冠以薰貂制成,上缀珠纬,贯冬珠,有金凤、金翟、猫睛石、青金石、珊瑚等为饰。而那些钿子、扁方、簪钗、手镯、戒指、牌子,多以金银、玉翠、珍珠、珊瑚、琥珀、蜜蜡、象牙制成,精工巧致,处处透露出宫廷女性的细腻与燕婉。

【随处的精致—日用器具】

“翠盖碗”, 通高8cm,口径11.6cm

“金镶宝石烛台”,高34.6cm,宽15.6cm

皇家的尊贵与华靡在日常生活所使用的器具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饮馔用具更是如此。清代宫廷宴会名目繁多,规模最大的当为“三大节”,即元旦、冬至、万寿(皇帝生辰)筵宴,其它如节庆宴、寿宴、喜庆宴等,各种赐宴,不一而足。筵宴所用器皿造型复杂,用途多样,除常用的景德镇官窑瓷器外,尚有金、银、玉、翠等贵重材质之器物,制作考究,美仑美奂。

【掌上的风雅—赏玩珍品】

“珊瑚狮子”,高14.3cm,长23cm

“翠白菜式花插”, 高24.3cm,口径12.8×7cm

明清宫廷重视文化教育,皇室成员博经史,通音律,擅丹青。而对于工艺品的鉴赏与收藏也展现出皇家独有的雍容典雅的情趣,清代的乾隆皇帝就是个中翘楚。在他四万余首御制诗中,有大量歌咏工艺制品的诗作。经过乾隆皇帝的积极推行和倡导,形成了富丽而不失优雅、工巧而不失大方的宫廷工艺美术品的审美风格。

【几案的诗思—陈设器物】

“会昌九老图玉山”,通座高145cm,最大周长245cm

“木胎海棠式盆翠竹盆景”, 通高18cm,盆口最长23.5cm

紫禁城内有房屋九千余间,其中主体建筑依其功能的不同,屋内陈设的器物也有所不同。展览中的物品过去多陈设于寝室、书房等内廷中,大多以金银、玉石、珠宝等材料制成,规格多样,色彩鲜明,造型别致,工艺巧夺天工,且富于审美与装饰情趣。题材多为吉祥纹饰,如“福禄寿”、“梅兰竹菊”、“群仙祝寿”等,寓意富贵喜庆,反映出当时宫廷的习俗。

清代宫廷珍宝在今天所承载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单纯的材质与工艺的价值,它们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底蕴,是那一阶段历史的传神写照,闪耀着民族精神的璀璨光芒。